网站首页 > 军事报道> 文章内容

万万没想到新中国最著名的泄密照竟然是这张!

※发布时间:2017-5-22 16:56:2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在这张照片中,油田的铁人喜头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袄,顶着鹅毛大雪,握着钻机手柄眺望远方,在他身后着星星点点的高大井架。在这张照片中,油田的铁人喜头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袄,顶着鹅毛大雪,握着钻机手柄眺望远方,在他身后着星星点点的高大井架。

  1、他们根据照片上喜的衣着判断,只有在北纬46度至48度的区域内,冬季才有可能穿这样的衣服,因此推断油田位于与之间。

  有了如此多的准确情报,日本人迅速设计出适合油田开采用的石油设备。当中国向世界征求开采油田的设备方案时,日本人一举中标。庆幸的是,日本当时是出于经济危机,根据情报分析结果,向我国高价推销炼油设施,而不是用于军事战略意图。

  照片泄密之说代表了一种相当主流的观点,但历史远比上述复杂。概言之,仅凭一张照片就解开了油田的秘密,低估了从公开资源获取情报的难度和专业性,同时将保密宣传简单化了。

  新中国将松辽盆地作为重点油气资源区域正式进行大规模勘探开发,始于1959年。当时,国内石油缺口达60%,国家对中国实行,公交车背着煤气包在长安街上跑。对于开发油田的消息,中国、国务院对国内外采取了严格保密的策略。1964年后,中国国内基本实现石油供应自给。1964年1月25日,毛发出工业学的号召。同月底,记者带着的特别嘱托悄悄来到。那时出于保密的需要,对外一直用秘密称号‘农垦场’,仿佛关押犯的地方。内部则叫‘松辽勘探局’。

  1964年2月5日,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并在中发[64]78号文件《中央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中,决定对外公开宣传油田。

  1964年4月19日,中央人民记者袁木、《》记者范荣康采写的长篇通讯人。1964年4月20日,《》全文转发,油田的存在被公之于众。

  回过头来看这张泄密照片及相关文字,问题不少:首先,那些星星点点的井架在哪里?其次,关于这张照片的首次刊登时间,有1964年、1964年第一期封面、1966年第一期等多种说法,相互矛盾。

  根据公开材料,1960年3月底,已经是全国劳模的喜率队从甘肃玉门赴参加石油大会战,如果泄密一说成立,那么这张照片的拍摄不应早于这个时间。而日本人知道油田的存在,始于中央决定对进行宣传之后的报道,即1964年4月之后。然而笔者查阅《人民画报》电子版,在1960—1966年间,喜的影像确曾出现过几次,但都不是如图所示的这一张。

  抛开这些细节不论,所谓一张照片揭开油田秘密的说法还必须回答下面的疑问: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综合性摄影画报,《人民画报》几乎每期都要以图片形式报道我国各行各业的建设情况以及取得的新成就,比这张泄密的喜照片更具情报价值的内容非常多,为什么只有它被指为泄密呢?

  关于油田泄密,另一种说法更有力,因为它对公开情报搜集活动的描述更接近真实、显得更专业:

  《人》一文及相关报道,刻意避开了油田的、规模和加工能力,但是精明的日本情报人员通过各种细节推断出了油田的基本信息,以及下一步可能需要的设备等,最终从中国获得了大笔订单。

  在1966年第1期的《中国画报》上,日本情报机构看到了铁人喜站在钻井机旁的那张著名照片。他们根据喜的衣着判断,只有在北纬46度和48度的区域内,冬季才有可能穿这样的衣服。因而,油田有可能在冬季为零下三十度的中国和之间的东北北部地区。

  之后,来中国的日本人发现,从东北开过来的油罐车上有很厚的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测量火车每百公里的降尘量中得出了油田在北满的结论。

  1966年10月,日本情报机构又对《人民中国》上发表的铁人喜的事迹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有一句最早钻井是在北安附近开始的,并从人拉肩扛钻井设备的说明中判断,井场离火车站不会太远。在对喜的报道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喜一到马家窑子,看到一片荒野说:好大的油海,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抛到太平洋去!马家窑子、这窑子、那窑子是东北地区特有的对地名的称呼,日本人更加确信油田在东北。日本情报机构从伪满旧地图上查到:马家窑子是位于海伦县东南的一个村子,在北安铁上一个小车站东边10公里处。经过对大量信息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日本情报机构终于得出了油田的准确。

  为了弄清油田的规模,日本情报机构对喜的事迹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报道说,喜是1959年在参加国庆以后志愿去的,由此断定,油田在1959年以前就开钻了。对油田的规模,日本情报机构认为:马家窑子是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的庆安,西南穿过与之间的安达附近,包括公主岭西南的大喷,南北四百公里的范围内。估计从东北北部到松辽油田统称。这一分析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为了弄清油田的加工能力,日本情报机构从1966年《中国画报》第一期的照片上看到油田炼油厂的反应塔,从反应塔的扶手栏杆(一般为1米多)与塔的相对比例推断,该反应塔的直径大约为5米,从而推断出炼油厂的年加工原油能力为100万吨。而在当年已有820口油井出油,年产原油360万吨,估计到1971年可增加到1200万吨。

  通过对油田的、规模和加工能力的分析,日本决策机构推断:中国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必然会感到炼油设备不足,日本的轻油裂解设备卖给中国是完全可能的,中国所要买的设备规模和数量要满足每天炼油1万吨的能力。果不其然,没过多久,石油工业部就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购买日产一万吨的炼油设备,日本的炼油设备以其有现货、价格低、符合中国实际生产能力而一举中标。

  严格来说,油田泄密一说有其合,但日本人窃密明显不足——窃密和通过搜集公开资料获取有价值信息是两码事;防止新闻报道泄密无疑是正当的,但要别人从公开资料中获取有价值信息,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除非你拿出美国人当年搞曼哈顿工程和印度核试验躲卫星的那种劲头,施行系统工程和全面控制,并杜绝任何形式的宣传活动。这一点,在信息网络和数据掘金技术流行的时代,尤其如此,因为在当前的条件下,你更难别人获得充分的间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具有相当准确性的判断。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