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娱乐八卦> 文章内容

玄渊师傅:易经入门知识 八卦与五行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11-3 21:51:1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五行与天干地支,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虽然不是直接来源于《易经》,但是他们却是《易经》的重要理论基础。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黄老、学说中,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关系。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取象比类学说,不是五种元素,而是将按照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的性质归属到水火木金土五个项目中中,与古代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有区别,是集哲学、占卜算命、历法、中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于一身的理论。

  五行系指古人把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并叫它们为“五行”。早见《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弯曲,舒张),金曰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种收获)。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不但将进行了分类,而且对每类的性质与特征都做了界定。后人根据对五行的认识,又创造了五行理论,这个理论主要体现在“五行生克”定律。

  相生,是指两类属性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则与相生相反,是指两类不同属五行性事物间之关系是相互克制的;具体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天干地支,远古时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与地道决定着,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干象天而支象地,虽长于地上,但是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阐述天地人之学。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子-鼠(燕子),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附:古语云: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自混沌鸿蒙,,人立其中,天、地、人三才立,成。清者上浮为天,浊者下降为地,立于天地之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调节,和谐。重子,地道重丑,重寅。故以寅月为岁首,立春为岁首元旦,此为干支阳历之法。

  木,始于寅(立春),旺于卯(春分至极),接地气于辰(清明)。立法,以木为人,人生于寅,重寅月,立春为元旦,人气旺于卯(春分),及至清明,人气入土,是为辰月,人气入土,乃人气衰而入墓之象,哀之,故以人气入土,设辰月清明节扫墓祭奠之。木气入土,犹人入墓,折柳喻木,寒食禁火,辰月清明也。

  火,始于巳(立夏),旺于午(夏至至极),接地气于未(小暑),太阳虽炙热至极,然炙烤大地,与大地产生反应,产生暑气效果,需要时日,当在未月(小暑),日接地气,暑气形成,天地同热。

  土,旺于四季,四季之末月:辰、未、戌、丑,皆为土。人虽贵为三才之一,然终为土所造,生于地,立于地,制于地,归于地。人一生皆离不开土。辰、未、戌、丑皆为地球地气与太阳阳气,产生剧烈反应的四个土月。

  金,始于申(立秋),旺于酉(秋分至极),接地气于戌(寒露),秋高气爽,天凉接地气,始凝为露水,是为戌月(寒露)。

  水,始于亥(立冬),旺于子(冬至至极),接地气于丑(小寒),天寒地冻,天寒接地气,地始冻,是为丑月(小寒)。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