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科技前沿> 文章内容

中国量子通信是精心谋划的骗局?

※发布时间:2017-11-8 21:28:4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最近有人公开中国量子通信的领军人物潘建伟教授是骗子,将之与当年搞“水变油”的王洪成相提并论,这就过分了!

  一直以来(尤其是2016年我国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以来),由于量子通信的技术门槛高,绝大多数人不了解其原理,中国量子通信的科学实践因此受到了一些和非议,这可以理解。

  但最近有人公开中国量子通信的领军人物潘建伟教授是骗子,将之与当年搞“水变油”的王洪成相提并论,这就过分了!

  首先必须明确,科学是允许任何质疑和反对的,这也恰恰是它强大的原因之一,但质疑和反对需要遵循学术规则。

  潘建伟曾在国际领先的科学周刊《自然》上发表过《实验量子传态》(“Experimental quantum teleportation”),还入选了《自然》“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如果想潘建伟的量子通信,正确的质疑和反对模式是:撰写论文,发表于跟《自然》相当的专业刊物上,被该领域内的专家进行同行评议,然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潘教授原文章的科学议题。

  量子通信理论艰涩,没有量子力学基础的人不可能真正理解,潘教授在面向进行时,不得不用一些生活例子进行比喻,那自然不是严谨的科学语言。

  但质疑者不去写论文来反驳潘教授的学术观点,而是揪住潘教授公开中的比喻来说事,甚至据此称潘教授是个骗子,这就是瞎胡闹了。

  而“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一次只发射一个光子,是利用叠加和测量两个量子力学现象来进行信息的传递。

  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年11月26日—1964年3月18日),美国应用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在电子工程方面贡献良多。

  我们人类之前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有物质和能量两个维度,而维纳教授把信息当作了另一个的维度,使我们观察客观事物的视角从二维变成了三维。

  量子纠缠对可能处于两地,但却是一体的,同时变化并没有信息的传递,根本就不存在“超光速通信”这件事,量子通信没有任何现有的科学理论。

  第三,从工程角度而言,现阶段的量子通信更适合于绝密信息的加密,并不太适合于普通密级的信息加密。

  当前的信息加密方法已经非常成熟,安全性已经可以达到我们所要求的任意强度,但始终有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我们头上,那就是安全依靠的是计算复杂性,永远不能排除被破解的可能。当然了,这种可能只是理论上的,真正被破解的可能性极其微小,但它却是始终存在的。

  而量子通信将计算复杂性这个数理逻辑领域的问题,扩展到了物理领域,用客观物理现象实现了密码的不可破译性,用量子力学原理解除了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才是量子通信的意义所在。

  回到本文一开始的“”,稍有点专业基础的人都知道质疑者的问题所在,但科研人士不愿意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类似这种“零学术”基础的言论,客观上也助长了的泛滥。

  质疑者之所以质疑中国的量子通信研究,其实还有一个心态在作怪,那就是觉得美国人都没有搞成的东西,咋就让中国人先搞起来了?

  这种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思维早就过时了,中国的科技事业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美国。例如超级计算机、超级风洞、托卡马克可控热核聚变、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这些技术中国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现在70吨级振动平台只有中国能制造,美国也得向中国购买。特高压输变电的中国标准就是国际主流标准,技术、设备全是中国的,技术资料也是简体中文的。

  移动互联网的基础是电信网络,现在全球约有500多万座4G基站,而中国就占据了300多万座,剩下的不足四成的4G基站由美国等其他190多个国家所拥有。

  同样,在国际量子通信的工程实践中,中国学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的在国际学术界也常醒目。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和“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的成功,正是这些先进技术的厚积薄发。

  量子通信工程是国字号的,众多评审专家的专业知识也是摆在那的,国际量子通信学术界也是有权威的,能受到这么多的认可,说明量子通信确实很牛。

  一些国人,可能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睁眼看世界”了,还在用30年前的老观念来看待中国,这实在是有点可笑,也有点可悲。

  推荐: